寶寶安全感(三):如何高品質的「陪伴孩子」?幫孩子建立安全感,媽媽該問自己最重要的一個問題!

by 剛剛好媽媽

大家都知道「陪伴孩子」很重要,但到底怎樣的陪伴,才算是「高品質」且「有效」的陪伴呢?

相信不論是在餐廳,或者是在其他的公共場所,大家應該都曾看過:小孩想跟父母說話,但爸爸或媽媽卻一直在玩手機,完全不理會孩子,或者是邊玩手機邊敷衍孩子的狀況吧?雖然爸媽人是在那,也是顧著孩子,但這樣算是「真正的陪伴」嗎?

又或者,你是否也曾看過,有一種父母是,孩子不管說什麼,父母都先否定他,甚至會嘲笑孩子的感受或想法。這樣的狀況,雖然父母在那個當下,的確是專心地在陪伴孩子,但這樣的陪伴,可以算是「高品質」、「有效」嗎?

「陪伴孩子」說起來好像很簡單,但要真正做到「高品質、有效」的陪伴,真正做到讓這個陪伴,可以使父母成為「孩子堅實的安全感來源」,好像又不是那麼容易,對吧?

今天這篇文章,我想來和大家分享,「為什麼陪伴孩子這麼重要?」以及「如何創造高品質且有效的陪伴時光」,建立孩子的安全感!

影響孩子安全感的關鍵

在寶寶安全感(一)、(二)這兩篇文章中,反覆提到了「母親的重要性」。

與母親建立的依附關係,通常是「最初且最強烈」的依附關係,雖然隨著寶寶長大,他會逐漸與其他人發展出依附關係,但重要性遠遠不及「與母親的依附關係」。

「媽媽在不在?」是影響安全感最重要的關鍵

當母親存在時,孩子會感到有安全感,能夠更放鬆地去探索這個世界,只要能讓孩子知道母親在場,或者容易接近及尋求母親的安慰,孩子就會感到安全。

如果有興趣的話,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,會有更詳細介紹「母親與寶寶安全感」的關係~

延伸閱讀:寶寶安全感 (ㄧ):淺談嬰幼兒依附關係發展
延伸閱讀:寶寶安全感(二):嬰兒哭到底該不該抱?建立安全感的3大關鍵

母親的存在之所以那麼重要,除了情感上的需要外,更是攸關「安全生存」!

不管是從認知或生理能力的角度來看,讓嬰幼兒獨處無人看顧,都是一件危險的事,因此孩子本能地知道,他們需要與照顧者,緊緊地依附在一起,因為那是確保他們安全的必要手段!

之前曾看過一則新聞,內容是「媽媽因為玩手機(據說只是想發個訊息,1~2分鐘的時間而已),沒發現女兒在泳池溺水已超過90秒,1歲女童送醫急救腦死」。

新聞連結:媽媽玩手機,孩子溺水腦死亡!世界正在懲罰放不下手機的父母……

許多網友批評,這位媽媽太不負責任了,竟然玩手機玩到不顧女兒性命!但憑良心說,做父母後24小時顧小孩,誰沒有在小孩玩時,想喘息一下,玩一下手機或發發訊息,放鬆一下呢?

個人認為,網友的苛責是有些太過分了,但同時,這個新聞也凸顯出「母親存在」對於「幼童安全」的重要性,如果那位媽媽,能專心地在孩子玩水時看著她,或許這樣的悲劇,就不會發生了。

這個年紀的小孩最危險了「好奇心100分、危險概念0分」,一定要盯著

「孩子的年紀」與「母親的可及性」

因為母親對於孩子的安全感影響,是如此之重要,因此「母親在不在?」「母親使否容易接近?」,變成了影響孩子安全感,最大的關鍵。

「母親的可及性」不僅僅是人在場而已,更是「當孩子有需要時,能隨時提供依靠」,並且「能以正確的方式回應孩子的恐懼,提供安慰及保護」。

不只是孩子,對成年人來說也是如此,在面對恐懼或陌生的情境時,若身旁有個可以信賴的同伴,或是能夠依附的對象,便能大大的減少恐懼感。

對於不同年紀的孩子來說,所需要的陪伴是不同的。

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:對成年人來說,即使相隔兩地,只要每隔一段時間,能與遠方的母親通電話,便能確定「母親是容易接近的、母親是存在的」;但對於剛出生的寶寶,「母親的可親近性與存在」,卻一定要是通過「親密的肢體接觸與互動」來確認,因為他們視力也太好。

年紀越小的孩子,越需要與母親保持「近距離、實際接觸」的陪伴,而隨著孩子物體恆存、因果關係、記憶力……等認知能力的發展,一直到2~3歲左右時,孩子才會越來越能理解「母親短暫離開後仍會回來」。

延伸閱讀:幼兒認知發展階段(二):「物體恆存」與「分離焦慮」的關係,陪寶寶玩的「物體恆存遊戲」!

陪伴的層次:情感回應三要素

前面提到:「母親的可及性,不僅是人在場,更是當孩子有需要時,能隨時提供依靠,並能以正確的方式回應孩子的恐懼,提供安慰及保護」。但這一段文字,具體在實行上,該怎麼做到呢?

什麼樣的經驗,可以被稱作是「陪伴」呢?比起只是人在場,我認為「情感的支持與回應」,更是不可缺少的要素。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面相,來檢視自己在陪伴孩子時,是否確實做到「情感的支持與回應」。

(一)可及性(Accessibility):我能找到你嗎?

當孩子需要你時,他能夠找得到你嗎?不論是肉體上的、或精神上的層面,你會在那裡陪伴他嗎?

  • 物理的層面:

當孩子想找你的時候,他可以在某處找到你,或透過某種方法聯繫到你嗎?

在實踐上,須考量到孩子的年齡及認知能力,對於年紀較小的寶寶來說,讓寶寶能「看到、聽到你」在身旁,是非常重要的;而對於年紀較大的孩子,離開時告知孩子「父母去哪裡?何時回來?」,並讓孩子知道「如何聯繫你?」,都是建立信任關係與安全感,不可或缺的基礎。

  • 情感的層面:

當孩子需要你時,你是否可以保持「開放、願意交流」的態度,讓孩子能自在、安心地與你互動?

當父母在壓力很大或情緒失控時,就很難保持在「開放、願意交流」的態度。因此,覺察到自己在與孩子相處時的「壓力與情緒狀態」,適時地去調整生活步調,不論是讓自己暫停深呼吸一下,或適時地向自己的支援系統求助,還是那句老話:「先照顧好自己,才能照顧好孩子」!

(二)回應性(Responsiveness):我能信賴你會在情感上回應我嗎?

當孩子有需要你時,特別是在他「感到恐懼」或「有依附需求」時,你是否能將焦點放在孩子身上,讓孩子知道「你明白他的感受」並清楚地「以安慰與關心的訊息」回應孩子的需要

「回應感受」是建立「信心及自愛」的第一步,不論是對自己或對孩子,皆是如此。試想,如果一個人連「他的感受都不重要」,還有什麼,是關於他這個人重要的事情呢?

我們都需要:被所愛的人重視的感覺,知道他們在意我們的感受

不知道為什麼,我們活在一個「習慣否定他人感受」的社會

當孩子說:「我餓了」,大人卻回:「你剛剛才吃飽,你不餓」;當孩子跌倒時說:「我好痛」,大人卻回:「怎麼會痛?只是跌倒而已!」;當孩子說:「我不喜歡做這個」,大人卻回:「小孩子不懂」…….等,諸多例子,族繁不及備載,相信大家平常一定都曾聽過,類似這樣的對話。

我相信許多的大人,並不是故意這樣對孩子的,只是那些大人也是「如此被教導長大」的。要能接納孩子的感受,首先就要「先重視自己的感受」,這不是件容易的事,但確實可以透過每日的「自我覺察」來慢慢練習!

(三)投入性(Engagement):你會珍惜我並陪伴在我身旁嗎?

當你在陪伴孩子時,是否有給予他「特殊的注意力」,你是否會放下手邊的事情,認真的凝視他、撫摸他、傾聽他說話,專心地「將心放在孩子身上」?

孩子是很聰明的,你是不是真的專心在他身上,還是只是敷衍他,他都曉得!

我們都有很多事要忙,不可能每天24小時都在陪孩子,但如果可以,盡量每日拿出一點「黃金時間」陪伴孩子,在那段時間裡,就是「什麼都不做」、「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」,相信這段時光,日後你和孩子回想起來,都會覺得特別甜蜜!

每日20分鐘,放下手機和家事,創造你和寶寶的「黃金時光」!

總結

在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路上,你該問自己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:「媽媽你在嗎?」你只是人在那,但心不在?還是你在情緒、精神上,都隨時準備好幫助孩子呢?

在陪伴孩子時,特別是在孩子感到煩惱、害怕,需要你情感上的支持時,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:「情感回應的三要素」我是否都確實做到了呢?「我在那嗎?我能同理安慰她嗎?我珍惜享受與他的時光嗎?」

同樣的問題,也適用在爸爸身上,如果你因為工作無法長時間陪伴孩子,短暫的相處時刻,擁有高品質的陪伴,就更加重要!

延伸閱讀:玩具系列(一):嬰幼兒玩具的5大挑選原則
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覺得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,可以追蹤我的臉書粉專,這樣有新文章的時候臉書就會通知你喔!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