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安全感 (ㄧ):淺談嬰幼兒依附關係發展

by 剛剛好媽媽
媽媽抱著寶寶很親密的樣子

在開始寫正文之前,想先跟大家分享一段聖經裡我很喜歡的經文:

凡 事 都 有 定 期 , 天 下 萬 務 都 有 定 時 。

 生 有 時 , 死 有 時 ; 栽 種 有 時 , 拔 出 所 栽 種 的 也 有 時 ;

殺 戮 有 時 , 醫 治 有 時 ; 拆 毀 有 時 , 建 造 有 時 ;

哭 有 時 , 笑 有 時 ; 哀 慟 有 時 , 跳 舞 有 時 ;

拋 擲 石 頭 有 時 , 堆 聚 石 頭 有 時 ; 懷 抱 有 時 , 不 懷 抱 有 時 ;

尋 找 有 時 , 失 落 有 時 ; 保 守 有 時 , 捨 棄 有 時 ;

撕 裂 有 時 , 縫 補 有 時 ; 靜 默 有 時 , 言 語 有 時 ;

喜 愛 有 時 , 恨 惡 有 時 ; 爭 戰 有 時 , 和 好 有 時 。

傳道書(3:3-8)

這也是我真真實實的生活體驗,自然中有定時,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光景和時序;生命也有定時,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特別的精彩和該做的事情。萬事萬物都有定時,有些事情只有在「這個時候」、「這個時間」才會發生,一旦錯過了便永遠錯過了,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。

當他還是你懷中的寶寶時,你就是他生命裡最重要的全部。雖然寶寶每天討抱不睡覺讓媽媽好累,但此刻他每天都如此緊密依附需要你的日子不會是永遠,這只是生命時序中的一個小小片段,有一天他會放手離開你,這樣美好親密的時刻,只發生在「這個定時中」

建立安全感和依附關係一樣有定時,建立依附關係的敏感期在寶寶3個月到一歲間,之後寶寶的依附型態趨於穩定,雖然仍會受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及與家庭狀況而改變,但一旦錯過了這段敏感期,要再重零開始幫寶寶建立一個健康的依附關係,會相對困難許多。

從動物看依附關係

雖然人類的確做了很多其他動物都做不到的創舉(例如:物種繁衍遍佈世界各地、大規模改造地球的地形……等),但其實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極為相似,差異不到2%

參考書目:第三種猩猩:人類的身世與未來

此外,人類在演化適應的大部分時間裡,其實都是處於採集狩獵的原始生活中(持續了兩百五十萬年),一直到最近才進入農業革命(約一萬年前),並在幾百年前在進入工業社會,然後在這幾十年進入互聯網時代。

參考書目:人類大歷史:從野獸到扮演上帝

我想說的是:其實從類人類的動物的互動去觀察,說不定反而比觀察生活在現在這個高科技年代的媽媽與寶寶們,更能清楚的理解「依附關係對人類物種的生存意義」。

在野外如果一隻小猴子失去了母親,便很容易變成獵食者的盤中之物,因此「依附母親」成了生死攸關的大事,猴子寶寶總是「緊緊依附在母親身上」,即使是大一些的猴子幼童也總是會「與母親保持非常接近的距離」

在猴子寶寶非常小還沒有能力抓緊母親和尾隨移動時,猴子媽媽會抱著寶寶移動,當小猴子年紀較大會開始玩耍自己移動時,小猴子也總會與母親保持在彼此視線範圍內的距離,依附關係是母親與寶寶互相形成的

這樣緊密依附母親的行為會一直到小猴子性成熟離家,即使是成年後,這樣的連結也會持續影響猴子在成年期的社會關係

哈洛的恆猴實驗

美國的心理學家哈里.哈洛(Harry F. Harlow),於實驗中將小猴子在出生後便立刻與生母分離,放置入實驗籠中生活。

實驗籠內放置了兩個代理母親,鐵絲猴媽媽以及絨布猴媽媽,但只有鐵絲絨猴媽媽身上有奶水,結果顯示,小猴子只有在喝奶時才願意短暫停留在鐵絲猴媽媽身上,大部分的時間小猴子會緊緊依附在絨布猴媽媽身上

此外,當小猴子被放到陌生環境時,如果只有鐵絲猴媽媽在場,小猴子會感到非常恐懼、沮喪、退縮,但如果是絨布猴媽媽在場時,依附在絨布猴媽媽身上會令小猴子感到放鬆及安全,並開始願意探索陌生環境

這些在實驗中缺乏真實互動依附關係的猴子,在後來成年後於回歸猴群時,都出現了嚴重的社交障礙及一些精神官能症的狀況。

這個實驗非常殘忍,但也的確提供了幾個重大的啟示:

  • 比起餵養,「接觸的安慰」對形成依附關係更為重要
  • 依附關係提供安全感,讓小猴子更願意探索環境及遊戲
  • 與母親的互動關係,長遠的影響猴子未來的社交行為

這樣的結論在過去人類嬰兒的觀察研究中,也能看到類似的現象:在30與40年代,醫生注意到許多孤兒死亡的案例,這些孤兒雖然有吃有住但「缺乏觸碰與情感支持」,往往在三歲前便早夭;同時也有其他醫護人員發現,活下來的孩子雖然身體健康,但卻疏離無法與人連接

如果有興趣更了解這個經典心理學實驗的話,可以參考下面的影片連結。

實驗紀錄片(英文無字幕):Mother Love (1959) Full Film 
恆河猴實驗(中文解說):壹場殘酷的科學實驗:孩子和母親究竟是如何建立依戀關系的?

人類的依附行為發展

三個月

大部分的寶寶在三個月時,開始會對母親的反應明顯有別於他人,他們更願意對媽媽微笑和互動。

六個月

多數的嬰兒在六個月大時,當母親離開時寶寶會哭泣抗議,當母親回來時寶寶會微笑或抬手迎接

6-9個月大的嬰兒對母親的依附行為會更加強烈,母親離開房間時寶寶會嘗試爬著跟隨,當有陌生人出現時,緊緊依附母親的行為會變得特別明顯

一歲

11-12個月大的小孩,會隨時注意母親的行蹤,當孩子發現母親好像要離開時,便會在母親準備離開前就開始抗議。

媽媽抱著寶寶看窗外
一歲前後的寶寶,分離焦慮會開始變得非常明顯,常常一刻都不願意離開媽媽

二至三歲

在2-3歲的時間,依附關係的強度不亞於第一年,大部分孩子會有強烈且規律的依附行為,且這樣的狀況會持續到三歲尾聲。

3歲後孩子會更能適應母親的暫時離開,但「這樣的安全感仍是有條件的」,孩子需要與熟悉的人在一起、身心狀況良好,而且孩子必須知道母親在哪裡,並且有信心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恢復與母親的接觸

雖然3歲後孩子的依附行為頻率和強度較0~2歲的孩子低,但依附母親仍是他們主要行為一部分

四歲至六歲

在學齡早期這樣的依附行為仍會持續,5-6歲的孩子也喜歡不時握著父母的手,一旦感到害怕或有什麼不好的事情,就會立即回到父母或父母替代者身邊

青春期

到了青春期,孩子與父母的依附關係會發生變化,極端的情況可能切斷依附關係,但大部分的狀況是青少年仍會維持與父母的依附關係,但同時與他人的連結也變得同樣重要

成年

對多數人來說,成年後與父母仍會維持一定的依附關係,並持續影響他們成年後的行爲與社會關係。通常,成年期的依附行為會延續嬰幼兒期的依附行為模式,特別是與伴侶的親密關係上。

與母親的依附關係會延續,特別是在未來與伴侶的親密關係上

母親就是寶寶的安全基地

雖然孩子也會與家中其他的熟悉成員發展出依附關係,但對母親(或代理母親角色的人)的依附關係總是最早、最強烈也最持久

母親就是寶寶最重要的安全感來源

在探索陌生環境時,孩子會以母親作為安全基地:當母親在的時候,大部分的孩子會更有信心去探索,在探索時如果受到驚嚇或感到害怕,會跑回來尋求母親的安慰;當母親不在時,孩子容易更加膽怯或陷入痛苦中。

只要能讓孩子知道母親在場,或者容易接近及尋求母親的安慰,孩子就會感到安全。

最後,我想以詹姆斯.羅伯森(James Robertson)的兩段經典的紀錄影片來收尾這個段落,任何看完以下兩段影片的人,應該都能馬上理解「母親對孩子的安全感有多重要」這件事

曾經在二十世紀初期有很長一段時間,專家學者們認為擁抱與接觸會寵壞孩子,使孩子無法獨立。兒童住院治療時醫院會禁止母親陪同,母親的探視時間也有非常嚴格的規定。

許多2-3歲的幼童,在接受一連串不舒服、疼痛的治療時,身旁卻沒有母親或任何熟悉的人。

我想即使是一個成年人生病住院,如果沒有家人或朋友陪伴,一樣會感到不安與恐懼,很難想像當時的醫院怎麼會有這樣的規定(感覺就是哈洛猴子實驗的母愛剝奪縮小版),或對孩子的獨立有這麼不合理的期待。

第一段影片是2歲的蘿拉,需要住院8天進行小手術。她感到焦躁不安,因為熟悉的母親不在身邊,身旁只有不斷換班的護理師及醫師,她哭泣想要尋找母親。

沒有媽媽陪病,自己待在醫院的兩歲小女孩

第二段影片是17 個月大的莎莉住院 5 天進行小手術,母親和她在一起,幫助並陪伴她度過多項治療與檢查,在住院結束時,莎莉仍像開始住院時一樣活潑開朗。

有媽媽陪伴的開心小女孩

總結

依附關係對每個人生命的影響如此之大,因為對哺乳類動物的大腦來說「依附關係 =生存」,與人「建立連結」它是如此原始而直接的需要,甚至更甚於對食物的渴求。

「愛與連結」是哺乳類動物大腦的生存本能

而孩子這樣緊密依附母親的時光,雖然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小段,卻會對他未來的一生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。母親與寶寶高品質、高質量的親密互動,是影響依附關係建立的關鍵

這是一段辛苦的時間,但也是一段甜蜜的時間,回歸到我開頭所引言的「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萬物都有定時」,既然一切都那麼短暫珍貴,何不好好享受當下(即使寶寶好哭好鬧)呢

延伸閱讀:寶寶安全感(二):嬰兒哭到底該不該抱?建立安全感的3大關鍵

如果對依附關係和心理學很有興趣的話,超推薦讀一下大師的原作,很硬但知識量爆棚喔!

參考書目:依戀三部曲 I 依附 (John Bowlby) 
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覺得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,可以追蹤我的臉書粉專,這樣有新文章的時候臉書就會通知你喔!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