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寶寶的「9大氣質向度」,找到最速配的教養方式!

by 剛剛好媽媽

只要是曾與嬰兒,待在一起過的人都知到:寶寶們天生有自己的個性!他們才不是一張白紙呢!與其說是白紙,不如說是已經有一些「基本大架構」的畫作。

有些寶寶愛笑、外向,有些寶寶卻整天臉臭臭的、害羞膽小,隨著孩子年紀越來越大,每個孩子的個性及天生的氣質,又會變得更明顯。

教養是一個「雙向的過程」,孩子有天生的氣質,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氣質也會隨著父母的教養方式,而有改變。若是父母能了解「孩子天生的氣質」,就更能「因材施教」,帶起孩子來,也會更得心應手!

什麼是寶寶的「天生氣質」?

嬰兒和孩童,對環境的回應及行為的主要模式,我們稱之為「氣質」。

在決定氣質的因素上,遺傳影響的成分大約佔了40~70%

雖然先天,決定了氣質的很大一部分,但氣質仍會隨著,孩子與父母互動方式而有改變,與其說氣質是「固定不變」的特質,不如說它是一個「持續進化的動態特質」。

延伸閱讀:為什麼我選擇布尿布?媽媽,你該考慮使用布尿布的7大優點!

9大氣質向度

於1995年由Alexander Thomas及Stella Chess,這兩位精神科醫生,所發展出的「九種氣質向度」,是目前最廣為接受的氣質分類法。評估孩子,於不同向度內的得分,可建構出,孩子對環境回應的大致輪廓。

氣質向度定義
活動量嬰兒日常生活活動的程度,嬰兒有多喜歡「動」?
規律性嬰兒睡覺、餵食、排泄等作息的可預測性。
趨避性當嬰兒第一次見到陌生人、新環境時,有多「正面」或「負面」的反應?
適應度當環境改變時,嬰兒有「多能適應」改變?
敏感度(反應域)引發嬰兒行為上改變,新情境所需的刺激有多強?
反應強度嬰兒行為反應的,能量有多強?
情緒本質嬰兒高興或不高興反應的多寡,大部分時間嬰兒的反應有多「開心」、「友善」?
注意力分散度嬰兒有多容易「分心」?
堅持度當嬰兒在持續某項活動的時,嬰兒「克服阻撓」的狀況有多好?

三種類型氣質的寶寶

使用這9個向度,thomas與chess分類出三種,特別有顯著意義的氣質類型:

(一)天使寶型 / 易養育型兒童(easy child)

主要的特質是正面,容易微笑,面對新事物及變化,有正面、彈性的解決方式,能適應變化,且能較快速發展出,規律的飲食及作息模式。

(二)磨娘精型 / 難養育型兒童(difficult child)

情緒經常是負面,且容易受挫折,遇到新的情境容易退縮,對於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差,且在飲食及作息上較無規律,也就是俗稱的「高需求寶寶」,或者又被叫做「磨娘精」。

(三)烏龜型 / 慢吞吞型兒童(slow-to-warm-up child)

對新的刺激和變化,呈現較負面回應,但是隨著環境的重複,會逐漸發展出安靜、正向的興趣(簡單來說就是「慢熟」啦~)。與難養育型兒童相比,這些孩子較少有強烈的情緒反應,且有較規律的飲食及睡眠作息。

在thomas與chess的縱貫性研究樣本裡,有40%的孩子屬於天使寶型,10%屬於磨娘精型,15%屬於烏龜型,剩下35%屬於無法歸類型。

氣質會改變嗎?

適應是雙向的,父母得接納孩子先天的特質,孩子得接受父母的期盼及限制

一個高活動量的孩子,如果遇到一對能溫和支持的父母,活躍的孩子可能學會自制;而嚴厲和處罰的教養方式,則可能導致孩子變成具有攻擊性。

孩子的氣質會隨著成長而有改變,許多因素會塑造、影響氣質的表現,當孩子日漸長大,他們也會發展出,對自己氣質的了解,並且能調整來適應他們所屬的環境。

一個男孩可能明白:「我容易興奮,但我知道什麼時候該克制自己的活動量」,因此他可以表現出更多的自制。孩子的外在行為,可能掩飾他們真實的氣質,也可能是孩子學會了,如何控制表現氣質的方式。

延伸閱讀:布尿布到底幫我省了多少錢?2年真實記錄,尿布花費明細大公開!

不同氣質對應的教養方式

Thomas與Chess認為,氣質與環境之間的適配性(goodness of fit),會影響孩子的發展:當孩子的先天氣質,與他的環境相容時,孩子可以更健康的發展。

然而,父母與孩子的特性,不一定要完全相同,才能出現好的適配性。有時適配性是互補的,除了孩子與家庭的互動,孩子與同學、老師們的相容性,也非常重要。

以下分享不同特質的孩子,適合的教養策略:

(一)活動量高 v.s. 活動量低

  • 高活動量:
    • 行為表現:體力驚人,容易坐不著,總是動來動去的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將孩子的高活動量,轉移到「有意義、可被接受」的活動上。
      • 鼓勵坐不住的孩子,擔任小幫手(給他一個合理的機會起來動一動)。
      • 讓孩子參與足夠的「戶外體能活動」,盡情活動,釋放體力。
  • 低活動量:
    • 行為表現:不喜歡活動,感覺比較懶散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需注意孩子的「動作發展」,陪孩子養成「運動的習慣」。
      • 帶孩子到公園、遊樂場……等有趣的地方,培養孩子「想要活動的興趣」。
      • 鼓勵孩子從事體能活動,父母帶著一起遊戲,增加動機。
      • 讓孩子慢慢「習慣運動」,習慣久就成自然了。

(二)規律性高 v.s. 規律性低

  • 規律性高:
    • 行為表現:生活作息規律性強,若有變動時,容易有情緒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尊重孩子對規律的需要,慢慢建立「生活的彈性」。
      • 若作息有變動時「事先告知」孩子,以減少變化時孩子產生情緒。
      • 偶爾可有一點「小變動」,訓練孩子生活的彈性。
  • 規律性低:
    • 行為表現:不易拿捏孩子的作息,作息較無規律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帶著孩子建立「結構的作息」
      • 設定每日「固定作息」,帶著孩子按照作息生活,讓孩子了解「什麼時間該做什麼」。
      • 當孩子配合作息時,可給予口語鼓勵或小獎勵,慢慢養成習慣。

(三)趨避性高 v.s. 趨避性低

  • 趨避性高:
    • 行為表現:好奇寶寶,想到處探索新事物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教導孩子「辨別危險」的情境,提醒「人際互動的界線」。
      • 提醒孩子「不可以跟陌生人走」、「不可告訴陌生人家中資訊」,預防孩子因為好奇心而被騙。
      • 加強孩子面對不同情境時的「應變能力」,學習發生意外時如何自保、自救。
      • 教孩子指認「危險事物」,例如:廚房、樓梯、插座……等,讓孩子理解危險的「理由與後果」。
  • 趨避性低:
    • 行為表現:害羞,對接觸新事物較抗拒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接受害羞是孩子的天性,「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」適應新事物
      • 當孩子不願意向,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或互動時,了解「孩子不是沒有禮貌」。
      • 給予孩子「足夠的時間」,熟悉嘗試新的人、事、物。
      • 多給孩子不同的機會,接觸新事物,累積正向的經驗,增加主動性。

(四)適應度高 v.s. 適應度低

  • 適應度高:
    • 行為表現:孩子對新事物接受度高,容易好壞照單全收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協助孩子建立「分辨能力」。
      • 教導孩子認識「事非對錯」,以及「危險的行為」。
  • 適應度低:
    • 行為表現:難接受新事物,遇到新事物時,容易有情緒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給孩子「足夠的時間」適應新事物。
      • 用「邀請」的方式,讓孩子嘗試新事物,如果孩子不願意,可以鼓勵他先在「一旁看」,再慢慢引導孩子嘗試。
      • 帶孩子「提早接觸新刺激」,例如:上幼兒園前,可以先帶孩子去幼兒園參觀、認識老師。

(五)敏感度高 v.s. 敏感度低

  • 敏感度高:
    • 行為表現:對環境變動很敏感,容易受到內在生理變化影響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盡量「減少過多的刺激」,陪著孩子慢慢「減敏」。
      • 孩子生活的環境,盡量「單純」,減少不必要的刺激。
      • 當孩子遇到環境變化,感到害怕或不舒服時,鼓勵孩子「說出感受」。
      • 陪孩子認識和覺察「讓他不舒服的原因」,慢慢減敏。
  • 敏感度低:
    • 行為表現:對環境變化,及刺激較遲鈍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提醒孩子「注意」環境的變化,培養敏感度。
      • 可引導著孩子體驗「不同的感覺」。例如:帶著孩子「聞聞看」蘋果的味道、「摸摸看」蘋果的觸感。

(六)反應強度高 v.s. 反應強度低

  • 反應強度高:
    • 行為表現:孩子的情緒強度較高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引導孩子「抒發情緒」及「表達感受」。
      • 當孩子情緒反應很高時,父母一定要「穩定」,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。
      • 平時可多訓練孩子「用語言表達感受」;當孩子有情緒時,父母要帶孩子「練習溝通」。
      • 避免孩子做出「傷害自己」的行為,可給予肢體擁抱,安撫孩子的情緒。
      • 安排一個角落,讓孩子「發洩情緒」。例如:丟沙包、丟球、丟娃娃……等。
  • 反應強度低:
    • 行為表現:孩子較少表達感覺或想法,內心世界較不容易被父母了解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多主動關心孩子,鼓勵「孩子表達」。
      • 於親子對話時,多「主動關心」孩子的感受及想法。
      • 除了鼓勵孩子口語表達外,也可用「繪畫」、「音樂」等方式,讓孩子有不同的管道表達

(七)情緒本質佳 v.s. 情緒本質差

  • 情緒本質佳:
    • 行為表現:孩子常常笑,想法較樂觀、開心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仍要注意孩子的情緒。
      • 外表開心的孩子,不代表完全沒有負面情緒,父母仍要主動瞭解孩子的狀況。
  • 情緒本質差:
    • 行為表現:孩子笑容較少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鼓勵孩子「多笑」。
      • 當孩子笑時,給予正向的鼓勵,讚美他笑起來好可愛!

(八)注意力分散度高 v.s. 注意力分散度低

  • 注意力分散度高:
    • 行為表現:孩子容易分心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減少環境中的刺激,分段活動
      • 盡量維持「環境單純」,減少其他干擾物,讓孩子分心。
      • 以孩子能「維持的注意力的時間」為準,將遊戲或學習,分段進行。
  • 注意力分散度低:
    • 行為表現:孩子容易「過度專心」,忽略周圍的變化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提醒孩子「注意周圍的變化」。
      • 鼓勵孩子練習眼觀四方、耳聽八面。
      • 當孩子過度專心於一件事,忽略某些重要訊息時,可「提醒孩子觀察」。

(九)堅持度高 v.s. 堅持度低

  • 堅持度高:
    • 行為表現:行為較固執,對事情較堅持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引導孩子,適度的「彈性」。
      • 當孩子對某事過於堅持,甚至影響到正常作息時,父母要適時地引導他「暫停」。
      • 若孩子堅持某些「不合理的事情」,父母要溫和地拒絕,讓他知道你的「界線」
  • 堅持度低:
    • 行為表現:孩子遇到一點挫折,就「容易放棄」。
    • 教養策略:耐心陪伴,多給孩子「成功的經驗」
      • 當孩子遇到挫折,想放棄時,父母可給予「鼓勵與協助」,陪著他完成任務。
      • 將任務拆解成,數個「較簡單的小任務」,分段完成小任務,建立成就感。

總結

回到開頭說的,寶寶們來到這個世界上,並不是一張全白的紙,而是有一些「基本大架構」的畫作。如果父母能知道,這個「基本大架構」大概畫了些什麼,就能順著寶寶的天性,在這塊畫布上,延伸出美麗的作品。

如果這幅畫上,已經有了一個「很美的素描構圖」,你卻硬要把他畫成「抽象畫」,這不是件很可惜的事嗎?相反地,如果這幅畫上,已經有了「一些幾何抽象的構圖」,但你卻想畫一幅「寫實的素描」,除了困難重重外,也不太可行。

生小孩就像抽獎一樣,你永遠不知道你會抽到什麼。不論是超幸運的,一抽就抽到天使寶,還是不小心抽到磨娘精寶,就接受寶寶的天性,一起快樂長大吧!

延伸閱讀:寶寶安全感 (ㄧ):淺談嬰幼兒依附關係發展
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覺得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,可以追蹤我的臉書粉專,這樣有新文章的時候,臉書就會通知你喔!

參考文獻:Temperamental Individuality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