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兒認知發展階段(一):0~2歲的寶寶怎麼學習?

by 剛剛好媽媽
寶寶拿起積木嘟嘴

記得女兒剛出生時,看著她的雙眼以及她觀察世界的樣子,總有種……「一臉茫然」的感覺,好像「不知道為什麼我在這裡?這裡是哪裡 ?我在做什麼?」的樣子。雖然她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睡覺,但在餵奶及睡眠中,短暫的清醒時刻,她「茫然的雙眼」真是令我印象深刻。

大概是到3-4個月的某一天,忽然發現她的神情改變了,開始會觀察與周圍互動,變得「比較知道這裡(地球)的情況」、「知道自己在幹嘛」的樣子,隨後在5-6個月後,認知能力飛速的發展。

某天,我驀然回首,寶寶就已經變成現在這個「鬼靈精怪」、「會跟我討價還價」、「不給想要的東西,還會尖叫耍賴」的聰明的小怪獸了。

這一切到底怎麼發生的呢?寶寶是怎麼學習的呢?

這篇文章,我會從認知發展領域,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:皮亞傑(Jean Piaget)的「認知發展階段理論」,來簡單介紹「0-2歲寶寶的認知發展」。帶你一起窺探,寶寶的小腦袋瓜們,是怎麼從0開始學習的!

認知能力的基礎

皮亞傑認為,建構認知基礎的架構是「基模(scheme)」。「基模」指的是一套有組織行為或思考方式,包括的概念相當廣泛,可以指身體動作(如嬰兒伸手抓物),也可以指心理活動(如嘗試解數學題目)。

白話來說,就是你所有想得到一切身體動作、認知思考能力,都可以被當作是一種基模,而這些能力,累積起來是建構認知的基礎。在成長的過程中,寶寶會不斷「修正、合併、重組」各個基模,以形成更複雜的認知結構,幫助他們有更複雜、精細的思考方式。

皮亞傑相信:「密切地與環境互動」對個人的認知發展,是絕對必要的刺激。寶寶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,才有機會發展和重組他們的認知結構,以培養成熟的思考能力。

延伸閱讀:0-12m寶寶發展里程碑:評估重點+遊戲引導指引

「感官互動」中認識世界

0-2歲的寶寶,主要是透過「感官刺激(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觸覺、味覺)」來了解這個世界,皮亞傑將這個階段稱之為「感覺動作期(sensorimotor thought)」,從字根上來看:sensorimotor(感覺動作)+thought(思考),直翻就是指「用感覺動作來思考」。

表徵性思考(symbolic thought)是一種,能在心裡形成象徵或符號,以代表周遭物體或事物的能力。皮亞傑認為,嬰兒不會在心裡構成符號,因此只能理解發生在當下,且與他們感官或身體活動直接相關的活動

換句話說:嬰兒真的只能「活在當下」,透過當下的「感官刺激」及「身體動作」來了解周圍的世界,一但嬰兒看不到這個物品,他就不會想到它、也不會記得它的存在

隨著年紀增加,寶寶會逐漸發展出「表徵性思考」的能力,讓他們能回想起過去、預測未來,同時也讓孩子能開始用「語言」溝通。

皮亞傑「感覺動作期6階段」

皮亞傑將「感覺動作期」,又再細分為6個次階段,說明嬰兒是如何「發展出表徵性思考」,細節可參考下方圖表。

感覺動作次階段年齡特徵例子
(一)基本反射
(basic reflexes)
0-1m 寶寶的動作皆為「反射作用」吸吮、抓握、原始反射等動作
(二)初級循環
(primary circular reactions)
1-4m寶寶無意中發現「自己的身體」做出某些動作,並反覆練習此動作,直到變成習慣寶寶學會「吸姆指」、「抓頭」、「抓腳」
(三)次級循環(secondary circular reactions)4-10m寶寶無意中發現「動作與環境的關聯」,並反覆練習,直到這個動作變成習慣寶寶學會「搖晃搖鈴」、「拍打玩具」
(四)基模協調(coordination of secondary schemes)10-12m寶寶「有意識地」同時運用兩個基模,來解決問題或達成目的寶寶將擋在玩具前的箱子推開拿玩具,結合了「推」和「拿」兩個基模已達到目的(拿玩具)
(五)三級循環(tertiary circular reactions)12-18m寶寶對周圍充滿好奇,並用「不斷重複試驗」的方式來研究寶寶嘗試將球從不同的高度、用不同的方式丟出去,不斷重複試驗,建立「丟東西」的基摸
(六)過渡到表徵性思考(transition to symbolic thought)18-24m學步期的幼兒,開始對事件形成表徵性符號(symbloic representaions),例如:幼兒使用身體動作,來代表其他物體動作幼兒使用部位,模擬操作動作,或假想物品。

簡略地說,寶寶在感覺動作期,有兩個主要的發展趨勢:

  • 寶寶會逐漸從「反射性」地與環境互動,進展到「試誤學習」階段,最後可以「有目的」利用行動,影響環境。
  • 寶寶會逐漸發展出用「心理表徵」來表示物品、事件、概念的能力。

如何幫助寶寶學習

假如上面這些太學術的東西,你看完之後還是看不太懂,「0-2歲的寶寶是怎麼學習的呢?」,最簡單的答案就是「多感官學習」!

什麼是多感官學習呢?就是透過寶寶的五感(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觸覺、味覺),以及肢體動作,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學習

因此在和寶寶遊戲時,可以多提供寶寶多感覺的刺激,像是親子共讀時,除了只是單純的唸故事(聽覺刺激)外,也可以帶著寶寶的小手,摸摸布書上的材質(觸覺刺激),帶著寶寶看書上的圖案(視覺刺激),讓寶寶坐媽媽在身上,輕輕搖晃(前庭覺刺激)。

在帶寶寶認識「物品」的時候,比起單看圖卡或螢幕,實際去「體驗」一個物品,學習的效果會更加深刻。例如:看蘋果圖卡(只有視覺刺激),跟讓寶寶自己動手拿一塊蘋果玩一玩、聞一聞、吃吃看(嗅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味覺、視覺),更能有多感官刺激的學習。

在玩具的選擇上,比起玩法較單一的聲光玩具(只能按按鈕,發出聲音),能讓寶寶有更多不同感官探索的機會、多種玩法的嘗試、並能「與照顧者產生互動」的玩具,會是更好的選擇

延伸閱讀:為什麼我不推薦聲光玩具?聲光玩具的3大致命缺點
延伸閱讀:玩具系列(一):嬰幼兒玩具的5大挑選原則

總結

最近在腦科學領域,有一個很夯的名詞叫做「正念(Mindfulness)」,意指:「有意識地覺知當下身心與環境,並保持客觀、允許、不評判的態度」。許多的科學研究已證明,正念的生活方式,可有效幫助人們「減少焦慮及疼痛、幫助睡眠、活得更快樂」。

一些常見的正念訓練像是:正念飲食(專注地感受食物的感官體驗)、正念呼吸(專注替感受一呼一吸)、正念行走(專注地感受腳與地面,行走時的感官體驗,以及在行走時的律動)。這些訓練,不外乎就是要將我們的意識,從不斷思考的大腦,轉移到「當下的感官體驗」

不是只有打坐才叫「正念」,只要能專注在每一個當下,隨處都可以是「正念」

如果你真的認真觀察過自己的大腦,會發現:我們真的很難有「不想東想西」的時刻,這大概就是「形成心理表徵」後的小悲哀?大腦變得很容易停在過去,或是漂到未來,就是無法專注在當下。

關於正念的更多資料:台灣正念工坊(正念是什麼?)腦內科學大解碼

相反地,還未形成心裡表徵的寶寶們,可說是完全不用訓練,就已達到「正念大師」的等級啦!每天都是「完完全全」地活在當下,專注地探索「每一種感官的體驗」,也因此寶寶的世界,是如此地新奇有趣,一張衛生紙就能玩的樂趣無窮!

下次,在陪寶寶玩的時候,不妨試著跳出成人的腦袋,跟寶寶一起練習「專注在當下」的體驗吧!陪寶寶一起專注「探索每個感官刺激」、陪寶寶一起「專注的互動」,這樣不只能幫助寶寶學習,正念也可以讓你同時「減壓」、「更快樂」喔!

延伸閱讀:寶寶安全感 (ㄧ):淺談嬰幼兒依附關係發展
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覺得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,可以追蹤我的臉書粉專,這樣有新文章的時候臉書就會通知你喔!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