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飢餓信號!一次解開身心之謎的飲食心理學》讀書心得:早期的餵養經驗,影響孩子一輩子的飲食習慣

by 剛剛好媽媽

父母對孩子的飲食影響巨大,最近在看「飢餓信號」這本書,書中除了探討飢餓的生理機制,也討論了心理情緒是如何影響我們的飢餓感

分享一則書中看到,令我覺得很震驚的故事:

吃個不停的薩烏爾

薩烏爾出生時僅有2.5公斤,他的父母非常擔心,因為他喝東西的速度很慢,還經常吐奶,導致他的體重不增反減。他們耗費了很多心力餵養他,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後,他的體重才總算開始增加。

然而,又再過了一段時間後,怪事發生了:他變成吃得太多。他不斷地吃、不斷地吃,所有企圖遏制他對飲食的渴望的嘗試都徒勞無功。到了兩歲大時,他的體重已達30公斤,被送進了一家醫院接受治療。

為什麼孩子一直吃,薩烏爾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

醫生回溯薩烏爾「早期的飲食經歷」,發現由於薩烏爾是媽媽的第三個孩子,因為母親腰痠背痛的緣故,她很難把薩烏爾從搖籃裡抱入懷中,因此薩烏爾經常躺著哭鬧。後來她索性把薩烏爾放在一張高腳椅上,「如果他哭鬧,她就會給他一塊餅乾」,然後無可避免地,餅乾也跟著越給越多

其實薩烏爾需要的是「關愛與身體接觸」而不是食物。在這個案例中,食物成了因應「所有不適的處理方式」,也因為這樣荒謬的學習經驗,日後當薩烏爾感到不舒服時,他同樣也會渴望食物,無論他是否飢餓。

教養與兒童肥胖的研究

美國心理學家Cynthia Stifter發現:「經常用食物安撫小孩,這些孩子日後會傾向變得肥胖」。

在另一項伯明罕大學(University of Birmingham)的研究中發現:如果母親自己也是一個「情感飲食者」 ,也較容易教養出情感飲食者的孩子。

早期的飲食經驗,將影響孩子一輩子的飲食習慣

博客來連結:飢餓信號!一次解開身心之謎的飲食心理學

總結

當孩子哭鬧時,判斷造成孩子「不適的原因」是什麼,除了食物以外,給予「關懷及擁抱」,這些都是幫助孩子「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」、「學習飢餓感」重要的過程!

關於母親的教養及照顧的敏感性,可參考我之前寫的另一篇文章。

延伸閱讀:寶寶安全感(二):嬰兒哭到底該不該抱?建立安全感的3大關鍵
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覺得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,可以追蹤我的臉書粉專,這樣有新文章的時候,臉書就會通知你喔!有什麼問題,也歡迎來找我聊聊天~

You may also like